聚焦碳定價機制下本澳酒店業界應對策略

隨著日益嚴重的全球變暖使得氣候變化影響逐步加大,倡導碳審計、呼籲碳定價成為了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提升碳匯能力的重要環節,是堅持低碳發展的必經之路。適逢2023年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MIECF)的舉辦,低碳綠色酒店發展聯盟日前於大會中舉行「碳定價機制下澳門酒店行業應對策略」分論壇,邀請到內地及本地的環保學者及專家,推動行內對碳排放的認識,宣傳低碳及環保理念、交流成功案例。

出席是次分論壇的嘉賓包括:
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經濟部副部長黃聖彪;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主席余雨生;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局長梁永權;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局局長張國基;
環境保護局環境規劃評估廳廳長陳美寶;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清華校友總會副會長史宗愷;
澳門中銀副總裁陳榮達;
澳門工程師學會理事長賴健榮;
中國綠色建築與節能(澳門)協會理事長李加行;
澳門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理事長楊道禮;
澳門機電工程師學會會長束承靖;
澳門建築師協會副理事長鄔劍琴;
美高梅人力資源執行副總裁余婉瑩;
以及低碳綠色酒店發展聯盟理事⾧卓重賢。
一直以來低碳綠色酒店發展聯盟堅持業界引領,開拓思路,率先推動及舉辦了多項澳門酒店業界碳排放計算及低碳化發展的研討會,並攜手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共同編制了大灣區第一個酒店行業的「澳門酒店溫室氣體排放碳信息披露指引」,以期積極應對國家碳定價機制所帶來之影響。

論壇請到內地及本澳的頂尖環保專家到場,就碳排放、碳定價機制等主題進行分享。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及教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總體設計技術專家組負責人、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碳排放交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希良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進展」為題,對碳抵消機制下的碳市場現況及碳排放管理進行解釋,並指出碳定價是政策工具之一。他又建議碳市場未來應推行多元交易,推出多樣、價格合理的產品,並設健全法規以及有力監管。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築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振偉深入解釋酒店建築碳排放管理,指出中國酒店業每年建築碳排放約2億噸,使用率和能耗高,故建議未來新落成的酒店能從初始設計入手,把綠色營運納入設計考量。他同時介紹ISO 21930和GB/T 51366等綠建築評價標準,期望酒店聯盟能統一零碳建築標準。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頋阿倫則對澳門酒店碳排放信息披露提出建議,並強調格拉斯哥宣言中監測、脫碳、再生、協作、資金等重點。她又提到,澳門45家酒店中已進行碳審計和能源審計,建議簡明信息披露、發展本地排放數據庫。
緊接著的交流與討論,由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助理所長周劍主持,邀請到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綠色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張九天、清控科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張建、廣東清大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孫守芳、澳門科技大學副教授董雅紅及美高梅人力資源及可持續發展高級副總裁李建恆五位來自產學研的代表參與。

李建恒表示酒店業在減碳上的挑戰,包括如何不影響客人感受下減碳和缺乏環保資源。以美高梅為例,從不影響客人的方面入手,包括全方面於澳門及氹仔改用天然氣、停用塑膠產品及使用可分解的外帶餐具、全面使用電動巴士等。他並強調,碳交易市場確實是一個未來,2060 肯定要買碳配額,業界須向著趨勢走。

張九天表示,酒店業是澳門的龍頭產業,城市要實現碳中和挑戰大、成本高,亦應該同時應對極端氣候的問題,而酒店的大規模經營是傳播減碳有利的位置。另外國外很多高科技公司投資負碳技術,澳門也能投資帶來技術方案。

張建指出,澳門地域有限,要做到碳中和較難,且排放量多,建議第一步打通大陸(橫琴)的排放量,以及酒店業能否以買方角度公平公正的進行碳定價及買賣。

孫守芳提到,中國在碳定價必須發現新技術來達到減排。而酒店節能的問題,短期內有困難去突破,未來希望有技術突破來解決酒店的問題。

董雅紅表示澳門科研發展有潛力,但數據庫建設是重要問題,應追求透明、準確、完整、相關性及實戰的標準。對於澳門酒店,是否使用現有標準或建立自己的標準需要綜合考量,應採取硬核技術,研發數字化碳管理的平台,發揮酒店上游行業的優勢,以及培養雙碳人才。
周劍總結到,澳門酒店行業要積極應對碳定價機制和雙碳轉型,一是要建立標準,建立覆蓋範圍1、2和3的核算指南。二是要定目標,酒店行業及其領先者要建立中長期的排放控制目標和轉型路徑。三是要加強源頭碳排放控制,建立新建酒店碳排放評價標準,引導酒店在設計階段就採取低碳技術。四是要合作,積極融入大灣區雙碳轉型,探索低碳技術,負排放技術,綠電利用和高質量碳低效產品。
關於「低碳綠色酒店發展聯盟」,請參閲https://lcghda.org.mo/。